江口小公鱼

Stolephorus commersonii   Lacépéde
   

  21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测量标本20尾,采自浙江石塘,广东南澳、闸坡、海南三亚、干冲。体长47—72mm。
背鳍15—16;臀鳍19—22;胸鳍12—13;腹鳍7。纵列鳞37—39;横列鳞8-9。
体长为体高的4.5—5.1倍,为头长的4.0—4.4倍。头长为吻长的4.25—5.4倍,为眼径的3.33—4.25倍,为眼间隔的4.7—5.6倍。
体长形,略侧扁。头较小。吻稍突出。眼前上位,眼径等于或大于吻长。眼间隔隆起。鼻孔位于吻端和眼前缘之间。口大,下位。上下领、犁骨和腭骨有细齿。鳃盖骨光滑。鳃孔大。假鳃发达。鳃耙细长,16—19+20—25。鳃盖膜彼此略相连而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11—13。
体被圆鳞,易脱落。鳞片上的7条横光线近于平行,环心线细。无侧线。腹鳍前方的腹缘上有6一7个骨刺。
背鳍位于吻端和尾鳍末端的中间,尾鳍基底较距吻端略近。臀鳍始于背鳍基底中央的下方,其基部长于背鳍基。胸鳍长约等于眼后头长,其基部有腋鳞。腹鳍长大于眼径。尾鳍叉形。
体白色,沿体侧有一条银白色纵带。头背面有“凹”状绿斑,自背鳍向后沿背缘有2行小绿点。臀鳍基部也有绿色小点。各鳍白色,仅尾鳍后缘呈淡绿色。

生物学

习性 为中上层小型鱼类,通常体长6Omm左右,长者达125mm (Weber et Beau-fort,1913)。栖息近海一带。以浮游挠足类和毛虾等为食。不喜强光。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。在福建沿海每年4—5月,鱼群由近海进入九龙江口海面产卵。产卵期4—8月,以4月底至6月中为盛期。仔鱼在近海长大,至10月底水温下降,离开九龙江口到南部海区越冬。
产量大,福建沿海年产量约为500—1000t,加工成干制品销售。

国外分布

西起东印度洋,东至菲律宾,北起朝鲜,南至印度尼西亚的印度-西太平洋海域。

国内分布